本网讯(通讯员 张誉文 周梓俊 李彩琳)为深化青年学子对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的理解,激发投身全球中文传播事业的热情,2月27日下午,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联合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在一号教学楼115教室举行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解读讲座。活动由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主办,本次讲座围绕项目概况、时代意义及面试准备等核心内容展开,为有志者提供了权威指导与实践经验分享。讲座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,湖北省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万莹主讲,人文学院教学副院长吴海燕、中文系主任杨敏艳、中文系教授毕耕、中文系教师王维以及中文系大三学生参会,会议由中文系副教授曾慧主持。
讲座伊始,万莹表示,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,全球中文学习者已突破1.5亿,中文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“文化密码”。20年内共有7万多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奔赴160个国家。志愿者既是语言教师,也是文化使者,通过课堂教学、节庆活动、文化体验等形式,向世界展示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形象。她指出,志愿者项目呼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,通过民间交流增进国际理解,助力消除文化隔阂。现场播放的往届志愿者纪录片中,多名参与者分享经历:“在异国他乡的经历让我感受爱与关怀,真正理解了‘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’。”
而后,在“项目意义”环节,万莹从文化传播、国际理解与青年责任三个维度展开解读。“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,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,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。”她详细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的背景与运作机制。该项目由国家相关部门统筹实施,通过选拔优秀青年志愿者赴海外中小学、孔子学院等机构开展中文教学与文化推广工作,覆盖亚洲、非洲、欧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。项目不仅为海外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中文教育资源,也为志愿者搭建了开拓国际视野、提升跨文化能力的平台。她强调,志愿者需具备扎实的中文基础、教学能力及跨文化适应力。提出要加快搭建汉语桥、文化桥和心灵桥。
针对学生关注的“如何通过选拔”问题,讲座后半程聚焦面试流程与备考策略。面试分为综合能力测试、外语考核、心理评估与才艺展示四大板块,重点考察志愿者的汉语知识、跨文化应变力与教学实践潜力。万莹结合真题案例,建议候选人“以实践为导向”,提前熟悉试讲技巧,积累中华才艺特长,并加强外语沟通训练。
讲座尾声,万莹呼吁青年学子把握时代机遇,以语言为舟、以文化为帆,投身国际中文教育事业。期待更多青年勇敢出发,让世界听见中文之美,读懂中国之心。
此次讲座的圆满举行,不仅让学生们对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,更能将语言与文化,个人成长与国家使命深度融合。